2025年專題
新華社西安1月25日電 題:嗩吶新聲吹綠連綿的黃土高坡
新華社記者張京品、雷肖霄、鄒競一
寒冬臘月,黃土高原滿目蒼茫。
站在窯洞前的山坡上,常小川從衣服胸前夾層的口袋里掏出一個嶄新的哨片,含在嘴里潤開一條細縫,拿起嗩吶,吹起一曲《山丹丹開花紅艷艷》。
曲調(diào)悠揚,音色飽滿,他隨著旋律恣意舞動,與身后的藍天黃土融為一體。身旁梨樹上掛著的一個個紅燈籠,透著濃濃的年味。腳下再不見記憶里塵土飛揚的土路,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直通村莊的柏油公路。
常小川的家鄉(xiāng)——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印斗鎮(zhèn)常石畔村,嵌落于黃土高原的溝峁間,曾是陜西省最貧困的區(qū)域之一。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綏米嗩吶中的“常氏流派”便誕生于常石畔村。
據(jù)《米脂縣志》記載:“嗩吶在米脂傳沿數(shù)百年,形成獨具風(fēng)格的米脂嗩吶音樂。印斗鄉(xiāng)常石畔村有八代相傳的常氏‘嗩吶世家’,聞名遐邇……”
在陜北,紅白喜事都離不開嗩吶。作為“常家班”傳承人,每逢春節(jié),常小川都十分忙碌。
“這幾天忙著全國秧歌展演的排練,除夕、初一休息兩天,從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二,活兒都排滿了。”掰著手指,常小川樂呵呵地說。
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嗩吶,綏米嗩吶的桿更長,碗更大,哨片也由薄片狀改為布袋狀。“這樣吹出的聲音更加高亢洪亮,是我們陜北人自己的創(chuàng)新!泵字h嗩吶制作技藝的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傳承人常少君說。
綏米嗩吶演奏常以“樂隊”形式呈現(xiàn),由兩支嗩吶、一個小鼓、一個小镲、一個銅鼓組成。每逢春節(jié),樂隊的陣容則更加強大,通常與陜北秧歌相結(jié)合,呈現(xiàn)一幅熱烈喜慶的民俗畫卷。
嗩吶相和,鼓聲錚錚,黃土地上的人用最熱烈直白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生活的理解。
爺爺吹嗩吶,父親吹嗩吶,常小川從小也吹起了嗩吶。“跟著樂隊出去能吃上好吃的!背P〈ɑ貞浀,對于當時貧窮的山村來說,吹嗩吶是可以掙錢的手藝。
彼時,16歲的年輕后生初出茅廬,跟著堂哥常志林吹著嗩吶四處接活兒,不知何時才能繞出溝溝峁峁!耙痈嗟幕顑,賺更多的錢。”這是那時常小川最大的愿望。
2008年,綏米嗩吶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擴展項目名錄,拉開了綏米嗩吶保護傳承的帷幕。經(jīng)過多年挖掘整理,并邀請專家對綏米嗩吶進行長期培訓(xùn),眾多傳統(tǒng)嗩吶曲牌和技法得到了搶救和恢復(fù)。2017年,米脂縣組織民間藝人成立陜北規(guī)模最大的嗩吶打擊樂樂團——米脂吹打樂團。
作為樂團中的一員,常小川做夢也沒想到,最初為了討生活而吹的嗩吶,竟帶他走出了國門。
2019年,新加坡濱海藝術(shù)中心。米脂吹打樂團與新加坡華樂團聯(lián)袂演出《永遠的山丹丹》,一曲終了,掌聲雷動!芭_下那么多人,全都站起來歡呼鼓掌,太自豪了!被貞浧饋,常小川仍難掩激動,“演出結(jié)束后,不少外國人來看我們的嗩吶長什么樣!
米脂吹打樂團團長任玉鵬介紹,樂團已先后在50多個城市巡演,完成100多場演出,并4次進入國家大劇院。
2024年9月,米脂吹打樂團應(yīng)邀赴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,參加陜粵港澳活動周“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”陜港聯(lián)合演出,再次收獲好評。
“我要繼續(xù)鉆研技藝,把嗩吶吹得更好,還要把它傳承下去!”從黃土高原走向國際舞臺,常小川的愿望變得更加多彩。
臨近春節(jié),四面八方的游子踏上歸途,以一場盛大的歡聚辭舊迎新。
1月22日,2025全國秧歌展演暨“陜北榆林過大年”活動正式啟動,綏米嗩吶、橫山老腰鼓、陜北秧歌等一批黃土地上的國家級非遺紛紛上演。
常小川和常志林朝天再吹一曲《大擺隊》,這是常小川最喜歡的曲牌。高音昂揚,低音婉轉(zhuǎn),如詩如歌,樂聲在陜北的溝溝峁峁間回蕩。
冬日的黃土高原,千里冰封,待到來年春夏時節(jié),又將是一片郁郁蔥蔥,嗩吶新聲也將再次吹綠連綿的黃土高坡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焦作網(wǎng)免責(zé)聲明: | |||||||
|
新華社西安1月25日電 題:嗩吶新聲吹綠連綿的黃土高坡
新華社記者張京品、雷肖霄、鄒競一
寒冬臘月,黃土高原滿目蒼茫。
站在窯洞前的山坡上,常小川從衣服胸前夾層的口袋里掏出一個嶄新的哨片,含在嘴里潤開一條細縫,拿起嗩吶,吹起一曲《山丹丹開花紅艷艷》。
曲調(diào)悠揚,音色飽滿,他隨著旋律恣意舞動,與身后的藍天黃土融為一體。身旁梨樹上掛著的一個個紅燈籠,透著濃濃的年味。腳下再不見記憶里塵土飛揚的土路,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直通村莊的柏油公路。
常小川的家鄉(xiāng)——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印斗鎮(zhèn)常石畔村,嵌落于黃土高原的溝峁間,曾是陜西省最貧困的區(qū)域之一。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綏米嗩吶中的“常氏流派”便誕生于常石畔村。
據(jù)《米脂縣志》記載:“嗩吶在米脂傳沿數(shù)百年,形成獨具風(fēng)格的米脂嗩吶音樂。印斗鄉(xiāng)常石畔村有八代相傳的常氏‘嗩吶世家’,聞名遐邇……”
在陜北,紅白喜事都離不開嗩吶。作為“常家班”傳承人,每逢春節(jié),常小川都十分忙碌。
“這幾天忙著全國秧歌展演的排練,除夕、初一休息兩天,從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二,活兒都排滿了!标种,常小川樂呵呵地說。
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嗩吶,綏米嗩吶的桿更長,碗更大,哨片也由薄片狀改為布袋狀!斑@樣吹出的聲音更加高亢洪亮,是我們陜北人自己的創(chuàng)新!泵字h嗩吶制作技藝的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傳承人常少君說。
綏米嗩吶演奏常以“樂隊”形式呈現(xiàn),由兩支嗩吶、一個小鼓、一個小镲、一個銅鼓組成。每逢春節(jié),樂隊的陣容則更加強大,通常與陜北秧歌相結(jié)合,呈現(xiàn)一幅熱烈喜慶的民俗畫卷。
嗩吶相和,鼓聲錚錚,黃土地上的人用最熱烈直白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生活的理解。
爺爺吹嗩吶,父親吹嗩吶,常小川從小也吹起了嗩吶。“跟著樂隊出去能吃上好吃的!背P〈ɑ貞浀,對于當時貧窮的山村來說,吹嗩吶是可以掙錢的手藝。
彼時,16歲的年輕后生初出茅廬,跟著堂哥常志林吹著嗩吶四處接活兒,不知何時才能繞出溝溝峁峁。“要接更多的活兒,賺更多的錢。”這是那時常小川最大的愿望。
2008年,綏米嗩吶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擴展項目名錄,拉開了綏米嗩吶保護傳承的帷幕。經(jīng)過多年挖掘整理,并邀請專家對綏米嗩吶進行長期培訓(xùn),眾多傳統(tǒng)嗩吶曲牌和技法得到了搶救和恢復(fù)。2017年,米脂縣組織民間藝人成立陜北規(guī)模最大的嗩吶打擊樂樂團——米脂吹打樂團。
作為樂團中的一員,常小川做夢也沒想到,最初為了討生活而吹的嗩吶,竟帶他走出了國門。
2019年,新加坡濱海藝術(shù)中心。米脂吹打樂團與新加坡華樂團聯(lián)袂演出《永遠的山丹丹》,一曲終了,掌聲雷動。“臺下那么多人,全都站起來歡呼鼓掌,太自豪了!被貞浧饋恚P〈ㄈ噪y掩激動,“演出結(jié)束后,不少外國人來看我們的嗩吶長什么樣!
米脂吹打樂團團長任玉鵬介紹,樂團已先后在50多個城市巡演,完成100多場演出,并4次進入國家大劇院。
2024年9月,米脂吹打樂團應(yīng)邀赴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,參加陜粵港澳活動周“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”陜港聯(lián)合演出,再次收獲好評。
“我要繼續(xù)鉆研技藝,把嗩吶吹得更好,還要把它傳承下去!”從黃土高原走向國際舞臺,常小川的愿望變得更加多彩。
臨近春節(jié),四面八方的游子踏上歸途,以一場盛大的歡聚辭舊迎新。
1月22日,2025全國秧歌展演暨“陜北榆林過大年”活動正式啟動,綏米嗩吶、橫山老腰鼓、陜北秧歌等一批黃土地上的國家級非遺紛紛上演。
常小川和常志林朝天再吹一曲《大擺隊》,這是常小川最喜歡的曲牌。高音昂揚,低音婉轉(zhuǎn),如詩如歌,樂聲在陜北的溝溝峁峁間回蕩。
冬日的黃土高原,千里冰封,待到來年春夏時節(jié),又將是一片郁郁蔥蔥,嗩吶新聲也將再次吹綠連綿的黃土高坡。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網(wǎng)免責(zé)聲明: | |||||||
|
|
|